日本的一家石油公司在勘測時,發現了兩種不屬于地球的物質。 發現的海域位于太平洋,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海洋。之所以要加一個目前,這是因為對于地球來說,任何的大陸和海洋結構都不是永恆的,它們會變化,只不過時間通常都是百萬年起步, 人類很難觀測到具體的變化。
太平洋有全世界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深度在1萬米,是地球的最低處。因為面積最大,太平洋也理所應當地成為了資源最豐富的海洋,自然也會被發現罕見的物質。
鐵-60
人類在太平洋底部發現的第一種 元素是鐵-60,也就是相對原子質量60的鐵元素, 屬于鐵的同位素。我們都知道 鐵是26號元素,並且地球的地核存在大量的鐵元素,按理說它應該算是地球的地核通過核聚變自己合成的元素。但是, 地球上的普通鐵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56,鐵-60比一般的鐵原子多了四個中子,因此變得十分不穩定。
同位素最容易發生的就是衰變, 鐵-60的半衰期為260萬年,半衰期完成後,它就會變成普通的鐵元素,即我們常說的 鐵-56。我們的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這樣算下來, 如果還能發現鐵-60,說明其半衰期還沒有結束。宇宙中,鐵的同位素有34個,它們都有相同的26個原子核質子數,不同之處在于裡面的中子數量。
鐵元素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但是鐵-60在生活中幾乎都見不到, 因為它是鐵的同位素,具有放射性。 它會發射出人類肉眼看不見的輻射,有害身體健康。
鈈-244
和鐵不同, 鈈元素本身就具備放射性,是現實生活中核電站裡面的重要材料。 鈈的元素週期表序號是94,相對原子質量為244,它的同位素鈈-239是重要的核武裂變劑, 二戰時期的曼哈頓計畫中,就使用到了鈈元素。
鈈元素
鈈元素屬于 錒系元素, 擁有半衰期,時間為24.5萬年。純金屬渣外表具有銀色金屬光澤,極易與氧氣發生反應,生成黯淡無光的 二氧化鈈。人類一度認為鈈就是元素週期表的最後一個元素,而事實證明,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元素之外還有元素。
鈈及其同位素都具備放射性,鈈會產生α射線,經過研究發現,這種射線並不會穿透人類的皮膚,可它依然會被人體吸收。如果鈈進入到人的身體裡, 它的α射線會傷害細胞結構、損害染色體,結果就是產生癌變。
不過縱觀所有放射性元素,鈈的α射線對人體的傷害算是比較小的了, 原因在于它的半衰期很長,單位時間內的輻射量相對來說比較小。鈈一般是在人的肝臟和骨骼聚集,所以被鈈污染的身體, 多半是臟器出現損傷和癌變。
天外來客
這次在 太平洋發現的鐵-60和鈈-244,量非常少,科學家們預估連最基本的毫克單位都達不到,僅僅只有幾百個原子。然而這些元素數量雖少,價值卻大, 科學家們認為它們本不該出現——它們並非地球自身產生的,而是「天外來客」。
根據計算, 地球上的重元素很大一部分可能是630萬年前,一顆超級大恒星發生超新星大爆炸的時候留下來的, 爆炸距離我們的地球大約250光年。天文學家們估計這顆恒星的亮度非常大,在地球上大白天肉眼可見。
而且更加讓人驚喜的是, 類似于這樣的重元素還在源源不斷地到地球上來。宇宙中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恒星的出生和死亡,每時每刻都有超新星大爆炸,數以億計的重元素們被甩向了太空,這其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到達了地球。
像鈈元素這樣的超鈾元素,在元素週期表裡屬于重中之重, 它們很有可能來自1.3億年前的兩顆中子星大碰撞。越是能量巨大的天體運動,越能產生原子制止越大的元素。
可以說這個宇宙的質量都是守恆的,一個恒星的滅絕伴隨著另一個恒星的誕生, 我們的太陽系也是前一個恒星系爆炸後產生的星雲再形成,在46億年的時間裡,不斷吸收外界星系的粒子,最後有了太陽、八大行星、小行星和矮行星等。
因此在 普通人眼裡元素週期表上平平無奇的元素,其歷史可以上億年。在科學家眼裡,元素表不單單是一個化學規律的總結,也是一張時間表,代表元素們的出生順序、形成時間、生成的困難度等等。
我們總是認為, 地球有大約46億年的歷史,因此地球上的元素都十分古老,是和地球差不多的時間誕生的。事實卻是,很多元素, 尤其是序號28以後的重元素們,年齡比我們想象中的年輕。甚至有可能這裡面的元素,昨天才剛剛到達地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