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作為我們人類當前唯一的家園,我們早已適應地球的環境,比如說我們溫度適宜、有液態水、有磁場保護、有大氣層、有重力等,而我們人類想要移民到一顆和地球的環境極為相似的星球,前提之一就是要找到一顆這樣的星球,前提二是要具備星際飛行的能力。
對于現階段人類技術水準來說,在浩瀚宇宙深處找到一顆潛在的宜居星球可能已經不再是什麼難事,在2021年科學家就曾經從已知的4000多顆系外行星中選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這些「超宜居」行星的尺寸比地球略大、溫度比地球略高、大氣中氧氣含量也比地球略高,科學家認為在這些「超宜居」行星上面生活,可能會比地球更舒適。
但是想要到達這些「超宜居」行星上面,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可能都沒法實現。一方面是這些「超宜居」行星與我們地球的距離實在是太遙遠了,超過100光年,也就是說乘坐光速飛船也需要超過100年才能抵達這些「超宜居」行星。另一方面是科學家發現,宇航員在外太空飛行時身體會出現一些問題。
據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來自渥太華大學的Guy Trudel博士表示,自從人類執行第一次太空飛行任務以來,那些宇航員在返回地球時會一直有太空貧血的報告,但是我們不清楚為什麼導致這些宇航員會出現太空貧血的問題。而現在的研究表明,當我們人類進入外太空以後,就會有更多的紅細胞會被破壞,而且在整個太空飛行期間,這個問題會一直存在。
由于我們早已適應地面的環境,在外太空微重力或零重力的環境下,我們的身體就需要做出一些調整來適應環境,比如說我們的體液在失重的情況下會向我們身體的上半身轉移,這會導致我們的血管減少10%的液體。科學家對那些參加了6個月太空飛行任務的14名宇航員的紅細胞破壞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駐留6個月期間,每秒會有300萬個紅細胞被破壞。
雖然我們在地面也會有紅細胞被破壞的情況,但每秒也只有200萬個紅細胞被破壞,而這些紅細胞在被破壞的時候也會出現被更替的情況,也就是說,在地面我們人類的紅細胞其實是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
在國際空間站內飛行6個月期間,宇航員身體的紅細胞被破壞、更替的數量更多,比正常情況下多出了54%。科學家認為,宇航員這些紅細胞在受損以後需要及時得到補充,否則就會出現太空貧血的問題。當這些宇航員返回地球3-4個月以後,紅血球水準雖然逐漸恢復到正常水準,但是在返回地球1年以後進行的測量顯示破壞程度仍比平時高30%。
這不是第一個分析宇航員身體變化的研究,在之前科學家也曾經展開了很多類似的研究,很多研究都表明,在外太空飛行期間,宇航員的身體確實是會出現一些變化。比如說俄羅斯科學院的奧爾加·馬尼科表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宇航員在太空飛行超過3個月以上的情況下,他們的視覺系統發生了變化,這一種變化屬于航太神經眼肌綜合症。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在太空微重力、零重力的環境下,血液沒法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流淌到下肢,這導致大量血液聚集在宇航員的大腦中。在執行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任務期間,宇航員大腦顱內壓力就會升高,最後可能會出現諸如神經水腫、眼球形狀改變和遠視等視覺變化,大腦、腦脊液也會出現膨脹。
我們人類想抵達那些遙遠的系外行星,首先就是要走出地球,邁向宇宙深處,現在的這些研究表明,在外太空微重力、零重力的環境下,我們人類的身體會出現一系列的變化,難道我們人類要永遠被「困在」地球上面,走不出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