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英國發現史前巨蟲,看著像蜈蚣,體長2.59米,放到現在有多可怕?

英國發現史前巨蟲,看著像蜈蚣,體長2.59米,放到現在有多可怕?
2022/01/23
2022/01/23

都說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當在如今的世界上,昆蟲普遍都是「不值一提」的小型生物時,令人驚訝的是,通過化石考證,卻發現在3億年前的地球上,還存在著一個「巨蟲時代」,在當時,地球上的昆蟲都是無比巨大的,打個比方,就連蜻蜓,都好像是「老鷹」一般。

英國發現一史前巨蟲,體長2.59米

根據報導,近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有可能是地球上最大的節肢動物化石,這是一個來自于石炭紀,也就是「巨蟲時代」的古馬陸化石,它看起來和現代的蜈蚣很像,不過,這個史前巨蟲卻足足有2.59米長,體重也是達到了驚人的100斤以上。

什麼是「古馬陸」呢?研究者認為,這應該是一種史前蜈蚣,是屬于遠古節肢動物的一種,它非常原始,是沒有眼睛的,對于外界環境的反應,主要是通過嗅覺和觸覺,當然,以它的大個頭而言,它在遠古時期,也是沒有什麼天敵的。

當然,在石炭紀,除了「古馬陸」之外,其它生物也是非常巨大的,至于原因,現代科學研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石炭紀時期的地球,所有的大陸都是連接在一起的,是以「超級大陸」的形式存在,同時,99%的陸地面積,都被植物覆蓋,這也導致地球的氧氣含量極高,而在富氧的環境下,自然,動物們也就體格非常大陸。

一直到後來,石炭紀末期的地球上,突然燃起了一把大火,這場大火也催生了石炭紀大滅絕,在那之後,地球的富氧環境也發生了改變,「巨蟲時代」宣告結束,爬行動物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成為新的主角。

那麼,如果史前巨蟲還活著,放到今天又有多可怕呢?

從二疊紀開始,地球上的昆蟲個頭,也就開始不斷變小,一直到今天,地球上如果有昆蟲的體長可以超過10公分,也就算是「巨蟲」了。

比方說,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中,就生活著一種體長大約在17公分的「泰坦甲蟲」,它們也成為了目前地球上現存最大的昆蟲之一。而如果是放在石炭紀時代,「泰坦甲蟲」可是連「小角色」都算不上。

二疊紀以來,昆蟲越來越小的個頭,也讓它們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的天敵,各種鳥類、兩栖類、爬行類、哺乳類等動物,很多都是以昆蟲為食的,可以說,昆蟲在如今的自然界中,是屬于生態鏈中的「基石」,維持著生態鏈的穩定。

因此,如果史前巨蟲還活著,或者是突然地球上的昆蟲,又好像是石炭紀一般,都變成龐然大物,那麼,也就意味著地球的自然界需要重新洗牌了。

舉個例子,在澳大利亞的一座小島上,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下,就生活著一群「巨蟲」蜈蚣,這些蜈蚣的體長,最大竟然達到了30公分,儘管和「古馬陸」相比不值一提,但是,它們卻已經成為小島上的王者,食物來源是棲息在島上的海鳥。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只是昆蟲的體型變大,其它生物體型不變的情況下,這也意味著,昆蟲將很難在地球上擁有天敵,甚至它們會搖身一變,成為食物鏈頂端的存在。

比方說,有研究認為,在石炭紀「古馬陸」的主要食物來源,可能就是各種兩棲動物,這樣一來,整個自然界,也都會因此而亂套,很多物種也都會被淘汰。

那麼,地球重回「巨蟲時代」,對人類有威脅嗎?

如果這種假設真的發生,那麼,對于人類還是會具有一定威脅性的。為何這麼說呢?大家可以設想一下,有一天地球上的昆蟲,包括我們討厭的蚊子、蟑螂、螞蟻、馬蜂等等,突然之間都變成體長超過1米的龐然大物,可想而知,從這些昆蟲的分佈數量和密集程度來看,對于人類,絕對是毀滅性的打擊。

當然,放在現實中,這種假設並不會發生,因為石炭紀的「巨蟲時代」,主要是因為當時地球上的氧氣含量,達到了45%,而現如今,地球上的氧氣含量僅有21%左右,除非地球重回到富氧的環境之中,否則,動物的體型並不會變得越來越大。

包括現有的科學研究也發現,地球上,很多動物的體型似乎都在朝著「越來越小」的方向進化,這主要是因為棲息地的碎片化,以及食物的短缺,讓大體型的物種,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艱難,所以,我們擔心的「重回巨蟲時代」,這並不會發生。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