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 地球不過是圍繞著太陽旋轉的一顆行星,本身和月球一樣主要由岩石構成, 自己並不會散發出能量。儘管人類和自然界的萬物在地球上都受到了我們的母星的束縛,但地球的引力確實不算有多「強大」,因為我們是 受到了太陽的束縛才長久地待在太陽系范圍之內。
根據萬有引力定理我們可以知道,太陽之所以會有這麼強的引力,是因為 太陽自身的質量很大。 太陽的直徑達到了139萬千米,是地球的109倍,而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對于我們來說簡直是恐怖的「龐然大物」。
但是,人類也知道 太陽並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只是 銀河系億萬恒星中的平凡一員,而在銀河系之外還有更多、更大的星系,即使僅僅是人類能夠觀測的宇宙空間裡也數不勝數,更不要說是 不可觀測宇宙,那是我們完全無法估量的存在。不僅太陽這樣的恒星數量眾多,體積、質量比太陽更大的也比比皆是。
甚至可以說,太陽只是銀河系中比較小的一顆恒星,太陽系的規模本身也不算大。比如說, 銀河系的中心同樣有著一個引力中心,這是一個巨大的天體,吸引著銀河系全部的恒星圍繞它旋轉,科學家們猜測可能是一個 黑洞。因此,「恒星」並不是恒定不動,而只是運動的過程過于漫長,我們很難直接觀測。
既然太陽並不算是體積驚人的恒星,那麼我們現在是不是已經發現了眾多的巨大恒星?這毫無疑問,光是我們的星系銀河系中就有不少。比如 獵戶座β星參宿七,就是一顆 「藍超巨星」,它呈現出美麗的藍色,其直徑達到了9744萬千米,大約是 太陽的70倍。
除此之外還有 北河三,這是一顆 紅巨星,它的直徑是 1155.36萬千米,也 接近太陽直徑的十倍了。當然除了銀河系之中的星座之外,星團中會有更多的「巨大恒星」,比如維斯特盧1-26,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位于維斯特盧1星團中,這個星團的十分年輕,而 維斯特盧1-26的半徑大約是太陽的1530倍。
大、小麥哲倫星雲是距離銀河系比較近的星系,儘管沒有銀河系那麼大,但是其中的天體也是十分豐富,比如 R136a1,這是我們發現的 質量最大的恒星。
如果要單看大小的話, R136a1的直徑不過是太陽的30倍左右,但其質量卻是太陽的兩倍多倍,足以見得其密度之大。而除了這位藍色的「胖子」之外,麥哲倫星雲中還有一位更加驚人的 「巨無霸」,那就是 WOHG64,它的大小簡直能夠 更新我們的認知。
對于這樣的說法,只有將實際的資料擺出來才能夠有足夠的說服力。 WOHG64是一顆位于大麥哲倫星系的恒星,分類是 紅特超巨星,因此從外表來看是一顆巨大的紅色星球。它和地球的距離非常遙遠,達到了 16萬光年左右,按照人類現在的科技水準是根本不可能達到它的身邊的。
和太陽這顆「光禿禿」的恒星不一樣,WOHG64的周圍還有一圈 「光環」,和土星光環不一樣的是,這並不是由小型天體組成的光環,而是 氣體和塵埃。在最初觀測到這顆恒星的時候,科學家們就因為它的大小而驚訝不已。
如果將外部的光環也包含在內,那麼 WOHG64的半徑將達到太陽的2000倍,我們在和上文的巨大恒星進行對比之後就知道這是一個多麼誇張的資料了。
WOHG64的體積可以算作是太陽的170億倍,如果我們的恒星不是太陽而是WOHG64,那麼地球也將不復存在,因為我們已經被這顆巨大的恒星所 吞噬,並且還在更加靠近這顆恒星中心的位置。由此可見,宇宙對于我們來說還有著多少謎團,科學家們甚至還 不能夠確定這顆我們已經發現的最大恒星究竟在整個宇宙中處于什麼地位。
儘管我們在習慣上仍然稱呼這些天體為恒星,但它們既不「恒定」也不「恒久」, 位置在不斷變化,壽命自然也在不斷縮短。就拿 太陽來說,它現在還處在主序星的階段,也就是說還是一顆 十分「年輕」的恒星。
太陽已經在宇宙中燃燒了大約50億年,而 作為主序星的壽命還有大概50億年。在這個階段結束之後,太陽也並不會熄滅,而是會變成一顆紅巨星,其體積將會 向外膨脹,地球也最終 難逃一劫,將 被這顆膨脹的恒星吞噬。在紅巨星的狀態下,太陽將會繼續燃燒自己的物質,直到下一個階段。
我們在宇宙中找到的那些巨大恒星,很多都是已經 度過了主序星階段,用著更加誇張的方式在燃燒。而其中的WOHG64更是特別明顯,科學家們在過去認為 其半徑是太陽的2000倍,但現在已經 縮小到了1500倍左右,因為它的物質正在逐漸散逸到宇宙空間中。
如今, WOHG64噴發出的物質已經達到了一光年那麼厚,我們也更加難以觀察到WOHG64本體的面貌了。不過根據科學家的測定,WOHG64很有可能在 2000年之後就走到行星演化階段的末期,也就是 超新星爆發。
不同體積的恒星在超新星爆發之後也會有不同的結局,但像是WOHG64這麼大的恒星,其下場恐怕只有一個,那就是 變成黑洞。
黑洞是宇宙中引力最大的天體,我們從視覺上並不能觀測到它本身,但是卻能夠看到周圍的物質被黑洞吸引的過程。等到那個時候, WOHG64的恒星系也將不復存在,全部變成這個巨大黑洞的「食物」。
人類對于恒星的壽命、演化越是瞭解,就越是明白我們在宇宙中的渺小。 太陽終究會毀滅地球,但那是50億年之後的事情,我們現在無需擔心。
比起太陽進入到下一個階段,我們更害怕的是 太陽超級耀斑的大爆發等等一系列劇烈的太陽活動,這對于我們現在的資訊社會來說非常致命。因此,人類還需要在未來更加努力地研究科學技術,爭取讓各種設備變得更加「穩固」,不用再受到太陽活動的威脅。
除了對于本恒星系的研究以外,我們同時也在別的恒星系中 尋找著另一顆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
但即使是找到了這種類地行星,我們現在也無法馬上進行實地考察,因為 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比鄰星也有大約4.22光年,但 人類製造的飛行器至今都還沒能夠徹底飛出太陽系。「旅行者1號」是人類在數十年前就發射的飛船,但至今都還在太陽系邊緣徘徊,我們對于宇宙的探索顯然還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