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生物學,很多人都會想起一位著名的生物學家 達爾文,這位生物學家或許不是這幾百年來最全面的研究者,但是他的理論和研究影響毫無疑問最為深遠。因為他創立了 進化論,這幾乎是現在的人們認識人類和大自然、認識我們和其他動物之間關係的基本常識,哪怕是很小的孩子也知道 人類是由猿猴進化而來。
在達爾文提出這個驚世駭俗的理論之前,沒有人認為我們和猿猴有關係,甚至沒有人認為我們和其他的任何動物之間有關係,因為人類最特殊。但達爾文在經過長期的考察之後提出, 人類和其他的動物一樣,都有一個進化的過程。
在達爾文看來,自然界的運行規律不外乎就是兩句話: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夠在自然長期的淘汰中存活下來的生物,並不一定是最強的,而是 最能夠適應當下環境的。
人類和其他的各類猛獸比起來或許不是最強,但我們卻有 適應環境的能力,還能夠 靠著自己的智慧利用自然,最終逐漸從猿猴變成了如今人類的模樣,並且還創造了 輝煌偉大的文明。我們現在聽起來覺得這種說法很合理,但是在當時那個習慣于將人類視作神子的時代,這樣的話簡直就是 對全人類的價值觀提出質疑。
儘管達爾文的理論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但當時也有一些人力排眾議去贊同他的觀點,並且在之後影響了更多的人,比如赫胥黎。在神權逐漸式微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接受這樣的觀點, 漸漸地進化論也成為了人們社會中的主流看法。
當然,這一方面也是因為,研究者們發現了 越來越多的物質證據能夠證明達爾文的觀點,比如各種 古生物的化石,足以證明在過去的地球上生活著和如今 完全不一樣的生物,這些生物在之後的歷史中要麼 滅絕,要麼就 進化成為了全新的生物。
人類也在這個范圍中。在距今大約 6500萬年前,恐龍徹底滅絕, 自然界逐漸成為了哺乳類的天下。而在大約1400萬年前,一種名為 森林古猿的猿猴出現在了世界上,這就是人類和眾多靈長類生物的共同祖先。
到了大約500萬年前,森林古猿的分支進化成為了南方古猿,這就是人類和各種類人猿的祖先。之後就是我們熟悉的故事了:人類逐漸壯大自己的種族,並且逐漸開始 「走出非洲」,並且打敗尼安德特人等其他人種,最終只剩下我們自己存在,逐漸在地球上 建立屬于人類自己的文明。
但是,也有一個問題長期以來都困擾著科學家們,那就是 從森林古猿到南方古猿之間的一段空白。根據現有的化石證據,森林古猿存在的時間點是 1400萬年前到800萬年前,而南方古猿直到 500萬年前才出現, 中間這300萬年的「空白」並不尋常。
換句話說,人類發現的年代最晚的森林古猿生活在800萬年前,而南方古猿的化石最早僅僅是500萬年前。如果兩者之間是 銜接關係,那麼 為什麼在數百年的時間裡都沒有化石證據可以證明它們之間如何過渡?
其中一種可能性是,當下的進化論有一定問題,我們的結論並不正確, 森林古猿和南方古猿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 甚至人類也不是像我們想象那樣由南方古猿進化而來。當然,這樣的結論相對于其他的理由來說更難讓學者接受,畢竟我們多年以來都遵循這個方向,並且除了「空白」之外的其他時間,其進化過程都能夠完美地進行銜接。
所以, 一些科學家提出了另一個可能性,而這個可能性將會顛覆我們的認知:在這段空白之中的確有一個 過渡的物種存在,但我們之所以找不到它的化石,是因為 它不在地上。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 古人類的化石不在地上,難道還會在天上嗎?其實這還要從地球的自然環境開始說起。地球的自然環境主要由氣候所決定,而地球的氣候隨時都在發生變化。
在那個時代沒有人類活動影響,氣候都是經由漫長時間自然演變,會有溫度較低的年代,也有總體溫度升高的年代。而科學家們認為,這段時間正是 地球整體溫度升高的時候,高到地球上 大部分冰川都融化了,甚至 淹沒了非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
我們知道人類最初非洲大陸上生存和進化,如果這裡被淹沒, 古猿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而是逐漸適應環境,成為一種在水中生活的古猿。這種「水猿」既然是在海中生活, 自然就不會有化石存在于陸地上了。
雖然我們聽起來會覺得這種說法和 「水猴子」一樣不可思議,但科學家們確實在深海中發現過 類似于靈長類的足跡化石,這足以證明靈長類生物可以在水中長期生活,甚至繁衍生息。
這個說法被稱作是 「水猿學說」,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有一定影響。畢竟根據進化論來說, 哺乳類動物在上岸生活之前也都是原始海洋中的「魚類」,我們在其中的一段時間裡回歸大海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而在經過了300萬年的水中生活之後,地球的氣候從極端溫暖逐漸變回了往日的水準,那些冰川重新回到了高山、極地,海平面逐漸下降,非洲大陸的陸地也露出來了。于是, 人類從水中再一次回到陸地上,此時已經有了南方古猿的雛形,能夠繼續向前發展了。
除了根據地球環境的變化做出的分析之外,我們還能夠從一些特殊的地方找到證明我們曾經在水中生活的「證據」: 我們全身少有毛髮,這對于需要保暖的哺乳動物來說並不尋常,但是卻可以在水中減少阻力。
我們雖然身體上沒有毛髮,但是頭部、睫毛、鬍鬚等地方卻有很長的毛髮,這可能是為了在離開水之後能夠幫助我們 快速「排水」,不讓水流過快地帶走我們的體溫,還可以 保護脆弱的、暴露在外的黏膜,讓我們 不至于因此而感染。
當然,這也只是在我們確實經歷過「水猿」這一前提下產生的說法,如果我們沒有經歷過水中生活,這些特徵同樣能夠「說得通」。因此, 我們只能夠將生理上的特點作為參考,並不能夠作為決定性的證明。
目前科學家還在為人類進化史中的這段「空白」而努力,希望我們能夠在未來不久就發現關鍵性證據,可以 拼上人類發展史上的最後一塊殘缺不全的「拼圖」,讓我們能夠更深地認識我們自己,知道人類這種生物究竟是 「從哪裡來」,才能夠最終知道 「往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