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 地球位于太陽系內,太陽位于銀河系內,但天文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在太陽系與銀河系之間,似乎還存在一級宇宙結構。
天文學界把這個介于太陽系與銀河系之間的結構稱為「本地泡」,它的直徑在1000光年左右,包含了太陽在內的1000多顆恒星,更神奇的是,根據天文學家的研究,本地泡內這1000多顆恒星,其實都是同一片星雲坍塌的產物。
目前的觀測結果顯示, 這個范圍在1000光年左右的本地泡屬于一個低密度,高溫度的等離子體氣泡,它的最外層是中性氣體和星際塵埃,正是因為這個本地泡的存在,包括太陽在內的數千顆恒星才能誕生。
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和空間望遠鏡研究所的科學家為我們找到了答案, 他們發現本地泡的歷史其實只有1400萬年,在它出現之前,太陽系以及臨近的數千顆恒星周圍都還是星雲物質和星際塵埃。
本地泡的第一次出現,源于1400萬年前的一場超新星爆發,當時已頻臨死亡的恒星在數秒內釋放出的能量相當于過去幾十億年來的總和,這些能量以恒星為原點開始呈球狀擴散,最終驅散了縈繞在這一區域的塵埃雲,形成了一個物質密度更低的泡狀空間,這便是本地泡的第一次出現。
第一次超新星爆發後,本地泡的直徑遠沒有達到1000光年的水準, 在後來的1000萬年內,本地泡所在的區域又發生了15次超新星爆發,一次次超新星爆發的能量不斷擴大本地泡的范圍,最終形成了目前1000光年的規模。
然而就像宋朝時期天關客星超新星爆發,所形成的蟹狀星雲如今依然在緩慢膨脹一樣,同樣由超新星爆發塑造而成的本地泡,目前也在緩慢生長,而且速度還達到了每秒6千米。
有趣的是,太陽系一開始其實並不在本地泡內, 因為太陽本身一直在帶著太陽系全家以每秒220千米的速度繞銀河系公轉,直到500萬年前,本地泡剛好出現在太陽的公轉軌道上後,太陽系才闖入了這個直徑1000光年的大泡泡。
500萬年後的今天,太陽系剛好位于本地泡的中心位置,考慮到本地泡的膨脹速度遠不如太陽的公轉速度,所以天文學界認為再有500萬年,太陽就會脫離本地泡進入星際空間,但也有天文學家認為,本地泡這種結構在宇宙中是廣泛存在的,太陽離開現在在這個本地泡後,很快就會進入新的泡狀結構中。
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超新星爆發在銀河系中的發生次數太多了, 基本上每100年就會發生至少3次超新星爆發,平均30年一次,在銀河系擁有1000億到4000億顆恒星的情況下,頻繁的超新星爆發很可能已經將銀河系變成了乳酪洞一樣的結構,每個洞都是一個泡狀結構。
好在目前為止,天文學家並沒有發現這些泡狀結構有什麼不利的地方,因此在未來就算太陽系進入了其他泡泡內,想必也不會受到什麼影響。
因為塵埃帶的存在,天文學家並不能掌握銀河系內的全部情況, 對銀河系內有多少黑洞更是知之甚少,如果太陽系在未來的公轉途中碰到了一顆遊蕩黑洞,甚至讓遊蕩黑洞進入太陽系內的話,太陽系內的引力格局就會被打亂。
在引力混亂的情況下,地球將無法保持軌道穩定,甚至有可能被混亂的引力甩出太陽系,成為一顆沒有恒星的流浪行星。
除了遊蕩黑洞外,銀河系內頻發的超新星爆發也很可怕,因為超新星爆發會釋放出包括伽馬射線暴在內的強輻射,這些輻射雖然對地球本身沒啥影響,但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來說,無異于宇宙消毒燈。
如果未來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 因為太陽的公轉而從比鄰星變成了一顆即將超新星爆發的老年恒星的話,人類文明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