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讓很多人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以及人類文明的朝不保夕。
其中用重元素聚變發動機推動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情節畫面,更是成了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一幕。
但我要告訴你們的是
在大部分人看來科幻感滿滿的「流浪地球「,其實是整部電影中最」不科幻「的情節, 因為流浪行星是真實存在于宇宙中的。
天文學家告訴我們,銀河系裡有1000億到4000億顆恒星,它們的身邊基本都帶著若干顆行星,少則一兩顆,比如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系,多則七八顆,比如我們的太陽系。 反正很少有孤零零的恒星系統存在。
因此整個銀河系的行星數量,要比恒星數量還多好幾倍,甚至能達到萬億級別,而在這萬億顆行星中,有一部分行星並不和地球一樣,自誕生之日起就繞母恒星公轉,而是屬于沒有恒星的流浪行星,終日在宇宙中漂泊。
小孩沒娘說來話長
在天文學上,恒星就是行星的母親,拿咱們太陽系來說,46億年前含有重元素的分子雲坍塌成太陽後,剩下的重元素在太陽引力作用下,慢慢變成了行星,所以說沒有沒有太陽就沒有地球,但並不是所有行星都能留在星系內的。
在一個新誕生的恒星系裡,行星除了受到恒星的引力影響,還會受到周圍」同事「們的引力影響,在天文學家進行的模擬中,太陽這類多行星系統在演化過程中,早期至少會有一顆行星會受到臨近巨行星的引力彈弓影響,然後被彈射到第三宇宙速度以上,成為一顆向太陽系外衝刺的流浪行星。
除了被彈射出去的倒楣蛋外,還有一部分流浪行星是由先天因素造成的,它們確切來說應該被稱為 」褐矮星「,屬于失敗的恒星。
在我們的宇宙中,恒星的質量下限是0.07倍太陽質量,大約相當于70到80個木星,只有達到這個質量,核心區域的氫元素才能獲得足夠的壓力和溫度,進而產生核聚變反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恒星。
但宇宙中有相當一部分行星,它們的質量達到了0.06倍,或者0.065倍太陽質量,非常尷尬地處在恒星的臨界點上,遲遲無法突破。
這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倒楣蛋,雖然質量相較于行星而言大得離譜,但仍屬于行星隊伍中的一份子,同時也是流浪行星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流浪行星有記憶的話
自它誕生開始,可能就沒接受過來自母恒星的光和熱,終日只與漆黑死寂的太空為伴,表面溫度接近絕對零度, 雖然理論上還有可能在未來」闖入「一個新的恒星系,泊入它的軌道從此結束流浪生涯,但在恒星平均間距數光年的宇宙中,這種事發生的機率無線接近于零。
在所有流浪行星中,最倒楣的莫過于誕生于星系邊緣的那些,因為恒星與恒星的間距才幾光年,而星系與星系的間距往往都在幾十萬光年到數百萬光年之間,所以星系邊緣的流浪行星反方向進入星際空間後,就好比一隻螞蟻掉進了太平洋,這輩子算完了。
2019年發表于《國際天體生物學雜誌》的一篇論文認為,如果流浪行星一開始是一顆擁有海洋的星球的話,流浪過程中它的海洋就會封凍,從而變成一個隔絕外部環境毯子,讓靠近星球核心區域的海洋仍能維持液態, 甚至是在核心區域的熱量催動下產生生命。
這種誕生于冰層之下,海洋之內的生命,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完全無法被外界發現,也許這就是人類遲遲沒能找到外星生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