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5年,由加拿大、愛爾蘭、中國、法國等國的學者組成的國際聯合科學小組曾在研究青藏高原地殼結構時在阿尼瑪卿山之下,發現了一個面積約10-15萬平方公里的巨大地下空間。
阿尼瑪卿山
對比來看,臺灣的總面積約為3.6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其面積就超過了三個臺灣。這樣的發現,不僅對促進地質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擴大了地下空間的可利用面積。
對青藏高原的探索
青藏高原是亞洲的內陸高原,是中國最大的、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到橫斷山,北界為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抵喜馬拉雅山。其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
青藏高原地體構成示意圖
海拔高、面積廣、山勢高峻的青藏高原也被稱為「世界屋脊」,經過數千萬年的形成演化,讓青藏高原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也成為了科學家們一直以來的研究重點。青藏高原是由歐亞大陸和印度次大陸的碰撞形成,然而對其形成的過程,還存在不同的假說。
青藏高原是由歐亞大陸和印度次大陸的碰撞形成。
其中大陸俯衝說認為是印度大陸俯衝到歐亞大陸下面,把青藏高原抬了起來。由此西藏大陸的地殼比別的地方都厚, 厚度竟然高達80公里,而一般大陸地殼的厚度在30公里到50公里之間。這樣獨一無二的地殼厚度也就吸引了無數的科學家、地質學家對青藏高原的地殼結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青藏高原5500-5000萬年和4400-4000萬年間古地理格局演化
而延遲俯衝說認為印度大陸沖到了雅魯藏布江後,到一定程度後就呈現下陡趨勢,一直深入到了地幔,這一假說與大陸俯衝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還有一種假說, 便是大陸貫入說。
這一假說則認為 印度大陸和歐亞大陸分屬剛、軟兩種特質,而印度大陸作為軟物質,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則貫入歐亞大陸中, 但印度大陸並非俯衝于青藏地殼底部或上地幔軟流層內,而是[插·入]到了青藏下地殼中。
歐亞大陸
不論是哪一種假說,科學家們都做了相當細緻的研究。當對碰撞前後的物質核算中,他們卻發現物質不守恆了。
根據科學家們對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碰撞以來的地殼縮短造成的地表損失量與地殼的增厚量進行對比後發現,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短縮量未對地殼增厚做出貢獻。 也就是說這些物質被沖到了一邊,這一假說被稱為「側向擠出」說。
印度板塊
要解開這個謎團就需要在地球內部,找到能回答陸地內部造山、青藏高原物質流向等本源問題的正確信號。于是1995年這支國際聯合科學小組在藏南喜馬拉雅山地區沿東西方向, 佈置了4條橫跨雅魯藏布江的超寬頻帶大地電磁深探測剖面,對地殼結構進行探索。
這個巨大的「地底空間」究竟是否存在呢?
通過這 四條超寬頻帶大地電磁深探測剖面,科學家們發現向東西方向綿延1000多公里的線路上,越往東測得的電阻率越低。在探測過程中,科學家們在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的阿尼瑪卿山地下,發現這裡的導電性是平常大陸地殼的10-100倍,這讓科學家們困惑不已。
此外,根據探測,青藏高原地面以下20公里的范圍內,電阻率也低至幾歐姆,要知道一般岩石在常溫下,電阻率都是上萬歐姆,可見青藏高原的地底下還並非全是岩石。
在這樣的探測結果下,科學家們推斷出「青藏高原是空心的,在它的地表層下存在一個極為縹緲的地下世界。」這樣的離奇的發現引起了科學界的轟動。之後,在多國科學家的探測以及各項資料的驗證下,確認了這個地底空間的存在。